quote from http://ustories.blogspot.com/2005/09/blog-post_112658329645560288.html
事件一:幾個女生講人是非,對象是系裡的一位男生。男生我未見過,聽她們形容,是一個愛穿粉色衣服和尖頭鞋的男生,非常喜歡跳舞,在路上走著走著,一時高興便會跳起來。女生語氣很不屑,左一句核突,右一句變態,結論是他肯定是gay的。
事件二:開學前在校園散步,一路上見到大批穿著整齊制服的同學佔據不同的位置「練習」口號,並配以唱遊式動作,那些口號來來去去,主題不外we are the best,或者我們玩得又讀得之類,聽得我心裡發毛,耳鼓作痛。
兩 件事都叫我本能地揚起了眉,因為身在其中的大學同學,流露了一種我認為跟大學精神最不相符的氣質 - 欠缺個性、自甘平庸。事件一還算是個別事件,事件二卻是有目共睹的現象。女生藐嘴藐舌非議的,不過是一個衣著和行為稍為突出的男同學(其實粉色衣服、尖頭 鞋和跳舞又有多突出呢?),一場同學,對跟自己「不同」的人一點包容都沒有,你一言我一語間,暴露了自己是如何擁戴「主流」標準,更展現了語言暴力的可 怕,情況跟坊眾們數算大學生的不是同出一轍,真正應驗了「有怎樣的社會,有怎樣的學生」。
至於叫口號,本來無傷大雅,搞到萬眾一心去 「苦 練」,把自己變回稚童,陶醉在群體的懷抱中,情狀真有點刺目。不只一次跟同學聊這個現象,有人說,這是傳統;有人說,這樣可以培養歸屬感;有人說,玩下之 嘛;我問:好玩嗎?都幾好丫!大家笑下鬧下輕鬆下,人人都玩,難道你那麼掃興不玩?潛台詞是你要特立獨行,你就要有落單的準備。同樣的幾款答案還適用於解 釋為何會在迎新營高喊春色無邊的口號,以及抬起人玩happy corner。所有大學都說要培養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,學生們卻忙於建立團隊精神和歸屬感。什麼團隊?對誰的歸屬感?這些年來可曾試過有學生在遊戲途中抽 身一問:我們到底在幹什麼?
我相信沒有。對這些「傳統」不滿的大有人在,但要出來大聲疾呼嗎?搞不好換來「懶有型」和「扮有料」的敵視 和 批評。2002年,大學迎新營鬧出風波,就是由一位看不過眼的學生向傳媒投訴而起的。事後很多人質疑她為什麼不當場抗議,反而把「家事」抖出來,網上有很 多非常難聽的留言,相當一部份沒有具名,我看得很難過,雖說我也不明白何以她狀告的是傳媒,但她至少有名有姓,更有勇氣做一件她認為是對的事。
有 時想起這種港式大學文化,就心煩氣燥,靜下來時,卻只有同情。我既是同一制度的「產物」,刻下也正在大學工作,不管職位高低、責任輕重,總不能一句「一個 人做得了什麼?」便置身事外。每次感嘆完蟹族水準下降,我都會提醒自己,罵人容易,罵完了,有沒有想一想:他們是怎樣走到今天的?
雖說大學門檻低了,今天能夠來到大學門前的孩子,誰沒有走過萬水千山?合該好好珍惜,都說大學是自由地,都說這裡天寬地廣,拿著新得的自由,跨進新的天地,可想可做的事何其多?
學 子們卻都是深諳世情的老人精,內心通明。大學的使命和遠景說得再漂亮和動聽都好,明擺在眼前的校園,人文氣息欠奉,佔盡上風的是獎門人式的機智和小聰明, 委實談不上有一個可以培養獨立人格的環境。欠缺的除了是硬件(香港大部份大學的建築物都很醜),更重要是軟件 - 氣氛不對。教師經常行色匆匆,職員亦鮮見親切友善,最擅長叫學生填形形式式的表格,態度像一個打了一世政府工的公務員。大學仝工批評學生不濟時,有沒有想 過我們給他們怎樣的環境和文化?
一定就會有人說:其實最失敗的是中學教育,調教了這麼多不夠水平的學生。
那自然是另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,上期健吾君對名校教育的控訴,或有偏頗,總算一矢中的,教育工作者不能一以貫之,以身作則,在現實生活中實踐教改高唱入雲的「獨立思考」和「批判精神」。如果可以回話,他們許亦無言。
真 的,誰又沒有自家難唸的經。中學教育的難處,在於它不能自絕於社會其他環節之外 - 教學生節儉,商人卻鼓勵率性的消費;不讓學生帶手提電話回校,家長仗義寫信,說要跟子女保持聯絡,儘管子弟聯絡得最頻繁的其實是朋友;叫學生做人要正直, 可社會精英天天表演變臉和變節;教育當局強調多元智能,最後決定誰有大學入場券的,還是那張成績表。末了,未會賺錢已宣佈破產的學生、打短訊快過做功課的 少男少女、膽子大到劈七歲孩童的少年、輕生的會考和高考生、全部自動轉賬成為「教育失敗」的證據,我是盡心盡力的校長和老師,我能服氣嗎?
大 學生也不服氣,我什麼都未做,你們已經開罵,「平庸是福」,與其獨行,不如相信群眾的力量,大家靠攏在一起,至少還可以取暖。又因為壓抑得太久了,正好以 新得的自由滿足說不出口的慾望,在群體裡尋找認同,在happy corner中享受破禁的快樂。然後,三年過去,始終說不出自己是誰,也搞不清真正值得勇闖的禁區在哪裡,離開的一刻若有所失,但時間是最好的藥,今天畢 業的學生他日事業有成,難保不會說:「現在的大學生真是一蟹不如一蟹!以前我讀u,很博盡啊!」
到頭來,人人都是「制度」的受害者,誰都沒有錯,一切都是社會的錯。
問題是,我們真的甘心一直錯下去嗎?難道就因為錯的是「社會」,我們都可以理直氣壯地繼續指點旁人的不是?個人的力量真的那麼有限嗎?我們有問自己,在這些擾人的「教育問題」面前,我們是人云亦云,抑或已經說了真話?
開學了,大學生,你怎麼說?
不知是人性本是如此,還是香港人特別自卑,要藉著貶低他人來製造優越感。事件一中的女生,絕非個別例子,而是無處不在。不論是中小學生,還是已出來社會工作,他們熱衷於品評他人的衣著打扮,肆意嘲笑譏諷,樂此不疲。這是社會的錯? 或是香港人的劣根性?
事 件2讓我想起大學時"上莊"的經歷。那時"上莊"和 o'camp 都要學會一系列的動作和口號(俗稱 dem cheers),動作和口號的設計,創意和美感皆缺。要我練習這些 cheers,自我感覺像一個白痴,使我懷疑這就是創作者的目的。若你拒絕白痴的話,就會被視為不合群、另類、懶型。大學生的傳統,是否就是反智白痴?
大學"上莊"還有更多奇怪戇居的"傳統",有機會的話再講。
Keine Kommentare:
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